一、什么是特提斯构造域?
特提斯构造域是广义特提斯洋闭合后经历长期演化形成的变形区,它是欧亚大陆南部的一条全球性纬向展布的构造带,是一个构造地质学概念。
二、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特提斯是英文“Tethys”的音译词,特提斯的地质学概念最初起源于德国地质学家Melchior Neumyer,1885年他根据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的化石与地中海海岭的对比,提出中生代时期在大陆内部曾存在过古洋盆,称之为中央地中海。而将这一地质学概念正式命名为“Tethys”的则是奥地利地质学家Eduard Suess,1893年他在伦敦地质学会演讲《海洋的深度是永恒的吗?》时,用古希腊神话中河海之神妻子的名字“Tethys”,称Melchior Neumyer的中央地中海为“Tethys”,并将其时代扩展到三叠纪,特指这个环赤道的、具有热带-亚热带独特动物群、具有远洋性质的深海沉积洋盆。E.Suess赋予了这个大洋以构造意义,即:“一个宏大……海洋之褶皱和扭曲的沉积物,该大洋曾经横跨欧亚大陆部分地区,如今成为一条高耸入云的西藏、喜马拉雅和阿尔卑斯山脉”。
特提斯的概念经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发展,范围扩大到了北美地区。安加拉古陆与北美大陆合并为劳亚古陆(Laurasia)。板块构造出现之后,众多地质学家再造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大陆和古大洋,发现在联合古陆(Pangaea)中间出现了一个向东开口的喇叭口状海湾,分隔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这个海湾就是(古)特提斯洋,其南侧冈瓦纳大陆边缘中生代新拉张出来的洋盆为(新)特提斯洋。
图1全球特提斯构造域现今分布位置图(图件来源于甘克文,2000)
(Ⅰ欧洲-北非段;Ⅱ西亚段;Ⅲ中亚段;Ⅳ东南亚段;Ⅴ西半球段)
关于特提斯的演化历史,或者对整个特提斯,或者针对特提斯的一部分,研究众多,认识繁杂,并产生了一系列对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特提斯的命名。
原特提斯(Proto-Tethys):由Dewey 和 Bird (1970)提出,仅指劳伦、波罗的海和非洲板块间活动带中的奥陶纪海洋,在泥盆纪-石炭纪造山作用中形成了欧洲的海西造山带。后来,多将“原特提斯”用于命名特提斯构造域内石炭纪之前的古洋盆。
古特提斯(Paleo-Tethys):Kahler(1932)用于欧亚大陆南缘(上石炭世和)二叠纪纺锤蜓分布的海道。Stille(1932)指中、南欧形成海西带中下古生界沉积的大洋。Stocklin(1974)用于称特提斯的北分支。Lauscher 和Bernoulli (1977)用以称“盘古大洋的二叠纪海湾”。许靖华和Bernowell(1978)将古特提斯用来指特提斯的北部三叠纪分支。Sengor (1989)则将其厘定为晚石炭世-二叠纪潘基亚古大陆恢复所形成的一个副产物——联合大陆的劳亚和冈瓦纳之间存在的一个向东开口的喇叭口状大洋及其陆源。
新特提斯(Neo-Tethys):Stocklin(1974)用来命名特提斯的南海槽。Sengor(1989)将其厘定为自二叠纪末-中生代平行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在基墨里与港湾安之间新拉张形成的洋盆。在新特提斯洋形成演化的过程中,古特提斯洋并没有关闭,只是在逐渐俯冲消减,洋盆的规模可能逐渐缩小,而且新特提斯洋形成演化的大部分时间里,古特提斯洋的洋中脊仍在继续扩张,新的洋壳仍在形成。
特提斯研究还有一些不同的命名和概念,根据Sengor的厘定如下:广义特提斯(Tethys sensu lato):包括新、老所有特提斯洋,主要是新特提斯和古特提斯,包括大洋及其大陆边缘;特提斯域(Tethys Domain):广义特提斯闭合后形成的变形区,这是一个强调空间展布的构造名词;特提斯构造带(Tethysides):来自Alpides和Cimmerides,表示整个特提斯域被破坏、消亡后形成的山系,它与特提斯域为同义词,但是更强调成因(造山作用)。
图2 早三叠世古大陆再造图(图件来源于http://www.scotese.com)
三、特提斯构造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不仅造就了如喜马拉雅和阿尔卑斯等规模宏大的造山带,而且发育了众多的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世界上最富油气的地区中东地区就位于特提斯构造域。由于构造演化的差异性,使得特提斯构造域各区油气储量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其中北非、中东、中亚和东南亚四个地区已探明油气储量最为丰富。从油气分布看,特提斯构造域有南油北气的分布规律;在油气研究上,油强气弱;勘探开发的程度西高东低。
因此,特提斯构造域不仅是全球大地构造研究的关键,还是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阵地。我国塔里木、四川、柴达木、珠江口等许多含油气盆地也属于特提斯构造域。加强特提斯构造域的地质研究,认真总结特提斯构造域的油气成藏富集规律,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