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0日 星期二

氦气:从太阳到量子的奇幻旅程

来源:页岩气室 作者:苑坤 发布时间:2025-08-05

一、太阳光谱中的神秘亮线:氦的发现史

1868818日,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让森(Pierre Jules César Janssen)在印度的贡土尔观测日全食时,首次捕捉到一条波长为587.49 nm的神秘黄色谱线。同年1020日,英国天文学家约瑟夫·诺曼·洛克耶(Joseph Norman Lockyer)在常规太阳光谱观测中再次发现该谱线——因其位于钠元素D1D2谱线旁而被命名为D3线,通过光谱学分析,洛克耶大胆预言这是太阳大气中未知元素的特征谱线。1871年,他与化学家爱德华·弗兰克兰(Edward Frankland)以希腊太阳神“λιος”(Helios)命名这种新元素,由此诞生了元素周期表中唯一先于地球发现的天体元素——氦(Helium)。

这项发现具有双重革命意义:它不仅证实了天体与地球物质的同源性(氦占宇宙可见物质约24%,仅次于氢的76%),更开创了通过光谱学分析天体成分的新纪元。作为原子序数2的惰性气体,氦的电子层结构(K层全充满的1s2构型)赋予其完美的化学惰性,这种特性使其成为量子力学中“全同粒子”概念的理想载体,也为未来低温物理研究埋下伏笔。

二、从气球到超导:氦气的工业革命

20世纪初的航空史悲剧(如1937年兴登堡号空难)意外催生了氦气的首次大规模应用。尽管美国早在1925年已建立首个氦气工厂,但直到航空界意识到氢气危险性后,这种密度仅次于氢(0.1786 g/L)且绝对惰性的气体才真正展现价值。其工业化历程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需要数十年才能显现应用价值。

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完成"最后的气体征服",在4.2 K-268.95℃)成功液化氦气。这项低温技术突破不仅带来超导现象发现(1911年汞在4.2K下电阻消失,获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更意外发现氦在2.17K时呈现量子宏观化的超流态:零粘度流体可沿容器壁“逆流而上”,热传导率突增为铜的300倍。这些违反经典物理的现象,实则为量子效应在宏观尺度的显现。

现代科技体系中,氦气已演化为维系前沿科技的“量子血液”:

1.超导磁体系统:液氦维持着从医用MRI(需维持1.5-7T磁场)到大型强子对撞机(需16T超导磁体)的极端低温环境。

2.量子计算核心:稀释制冷机依赖氦-3/-4混合物的相变效应,实现20mK级超低温以维持量子比特相干性。

3.精密制造体系:半导体光刻环节中,氦气环境可将热变形误差控制在纳米级,助力光刻精度提升。

4.极端环境作业:深海高压呼吸混合气(氦氧比例达19:1)有效规避氮麻醉效应,为潜水员打开深海探索之门。

三、量子计算的极寒王冠:氦气的终极挑战

当人类步入量子时代,氦气迎来了最严苛的考验。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以微秒计,任何热扰动都会导致量子态坍缩。要实现实用化量子计算,必须将处理器冷却到100mK-273.05℃)以下,这比星际空间(2.7K)还要寒冷30倍。

为此,科学家构建了基于氦同位素量子特性的三级制冷体系:

1.-4超流态预冷:利用减压降温法使液氦-4突破λ相变点(2.17K),进入具有量子隧穿效应的超流态,为系统提供1K级基础冷源;

2.-3/-4稀释制冷:通过混合液中氦-3原子向超流氦-4的量子渗透(相分离效应),实现10 mK级低温,该过程本质是玻色子与费米子的量子统计博弈;

3.绝热核去磁制冷:对铜核自旋系统施加5T强磁场后绝热退磁,利用核磁矩量子化排列吸收热量,可达μK级极低温域。

2023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突破性研究(发表于《Nature》),通过超导量子电路与稀释制冷机的能量回馈系统,在100 mK实现闭环自持制冷,其热循环效率达卡诺极限的35%。这项技术突破如同在量子沙漠中建造出绿洲,为空间站量子计算机扫除了能源供给障碍。

四、氦气危机与科技突围

尽管氦气如此重要,其地球储量却极为稀缺。地球上每立方千米大气仅含5.2立方米氦气,而全球年消耗量已突破1.6亿立方米。这种战略资源的特殊赋存方式(仅富集于含铀/钍岩层的天然气田),使得美国主导的氦气供应链成为量子科技竞赛的隐形战场。应对危机的技术突围呈现三重路径:

1.闭环回收系统:采用超导磁约束的气相回收技术(如日本量子科技机构QST的磁流体动力学捕集器),将液氦蒸发损耗率从传统系统的5%/天降至0.03%/天;

2.同位素工程:虽然月球风化层氦-3理论储量达1.1×106吨(相当于地球氦-4储量的千倍),但当前氦-3仍依赖核反应堆中子轰击锂-6靶材制备(每克成本超2000美元);

3.固态制冷革命:中国科学院团队2024年在《Nature》期刊上发表了关于自旋超固态材料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在钴基三角晶格材料Na2BaCo(PO4)2中首次实验证实了自旋超固态的存在,并发现该材料在磁场调控下展现出巨大的磁卡效应,通过绝热去磁过程可实现极低温制冷。这项研究如同为深空探测器披上了“磁制冷外衣”,为其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新可能。

五、星辰大海中的氦气未来

从托卡马克装置中的氦3聚变燃料,到月球基地的氦矿开采,人类对氦气的探索已超越地球边界。SpaceX的星际飞船设计中,氦气不仅用于推进剂增压,更将作为月壤氦-3提取的运载载体。而正在建设的“国际量子互联网”中,氦基制冷设备如同数字时代的蒸汽机,推动着第二次量子革命。

在这趟从太阳到量子的奇幻旅程中,氦气始终扮演着“极端使者”的角色——它诞生于宇宙最炽热的开端,却成就了人类最寒冷的科技。当我们凝视量子芯片上跳动的比特,或许能听见137亿年前大爆炸的余韵,正通过氦原子的量子涨落,书写着新的文明篇章。